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一些非常常见的行为,比如说处理事情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考虑最差的结果;出了问题总喜欢自我反省;性格独立,不愿意或者不会向别人求助等。
由于这些事情可能太过常见,导致我们认为这些都是“正常的”,而事实上这些“行为习惯”可能都是由于创伤导致的。
1.面对事情,会下意识地担心如果最糟糕的情况发生了该怎么办?
在处理事情时,有些人的第一反应是,万一最糟糕的情况发生了,自己要怎么处理。比如万一方案被否怎么办?万一考试没过怎么办?万一诊断出严重的疾病怎么办……
这种思维在心理学中被称之为“灾难性思维”。其特点是对尚未发生的事情持有过度担忧和悲观的态度,将不良后果严重放大,以致产生恐慌心理。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思维,和我们个人的成长经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通常来说,容易出现灾难性思维的人,可能是因为父母从小对他们的要求比较严格,不能接受失败,甚至是在一开始就吓唬他们:如果做不好,就会……导致他们从小不敢犯错,即使是犯错,也要第一时间做好补救和掩饰,不能被父母发现。
这样长大的孩子,会常常因为过度担忧而产生预期焦虑,比如失眠、紧张等,同时为了避免一些负面结果,他们可能会采取回避策略,如避免尝试新事物、拒绝参与社交活动等,这会导致他们的生活范围逐渐缩小,生活上的阻碍增多。
2.性格独立,不愿意或者是不会向别人表达自己需要帮助。
性格独立意味着能够独自解决绝大多数问题,这种性格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自主性很强、善于独立思考等。但人是社会性动物,是需要合作、支持和协助的。当一个人明明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但却不愿意或者是不能向别人表达自己的需求,可能是由于受到过情感忽视导致的。
向他人寻求帮助,是关系建立的方式之一。如果个体成长过程中,在依恋关系和安全感里存在不同程度的匮乏,这会使得他们不愿相信也不能相信向别人求助是会获得帮助的,从而导致无法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
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在向父母或同伴寻求帮助时,被拒绝甚至是被嘲笑,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以后即使遇到了困难,也不再会向外界寻求帮助,而是选择独自解决。
3.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先进行自我反思。
反思通常被我们认为是一个良好的习惯,这个习惯有助于我们在问题发生的时候,更快地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获得改进和成长的机会。但过度反思不但不能帮助我们成长,反而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
比如把东西借给别人,被弄坏/丢了,即使心里很不高兴,但还是告诉自己,如果我没有把东西借给他,就不会被弄坏/丢了。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明明是对方面对问题不沟通、不解决、冷处理,却反思是不是因为自己的问题才导致对方不愿意和自己沟通处理。
这可能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经常向内归因而导致的。比如,认为出现问题是因为个人能力不足、甚至是太差劲;或者是在解释的时候常常被父母或老师说“就知道找借口,怎么不想想自己错在哪里”。
过度反思的人会常常陷入反刍思维,即经历负面事件后,对事件或自己的消极情绪状态以及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反复、被动地思考。陷入自责和内疚的情绪之中,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可能引发抑郁情绪。
创伤经历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确实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系列对应机制。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和持续的自我关怀,逐渐认识到这些行为的根源,并学习更健康的应对策略,从而减轻创伤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