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们常常头疼孩子的学习问题。抓得紧了怕孩子厌学,抓得松了又怕孩子“卷”不过别人,轻不得重不得,常常为此感到焦急上火。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和理查德·M·瑞安的自我决定论认为,所有人都有三个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当这些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孩子对于某件事情的内在决定动机自然就提升了。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的关键也就在于此。父母如何激发孩子内驱力,帮助孩子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1.多给予孩子正向反馈
当孩子的学习成果出现问题时,父母们要尽量避免打击式教育,而是要多给予孩子鼓励和认可等正向反馈,比如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我们可以和孩子说“这次成绩不理想,你好像感到很沮丧,你可以想想怎样才能掌握那些知识点。需要帮助的话,可以随时和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相信你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
父母们要看见孩子的情绪和努力,和孩子站在同一个方向上,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接纳和包容的,且这种接纳和包容与成绩无关,这样孩子才有勇气向外出发探索。
2.增加孩子在学习中的自主感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父母们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选择的权利。例如,在安排学习计划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先完成哪一门作业,或者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某个知识点,是通过阅读书籍、观看教育视频还是制作思维导图。
避免过度控制孩子的学习行为。比如,不要总是规定孩子必须坐在书桌前学习多长时间,而是和孩子一起商量一个合理的学习时间范围,让他们在这个范围内自由安排。
当孩子觉得自己可以做主的时候,他们会更有责任感,也会更愿意付出努力,而不是感觉“自己在完成父母和老师布置的任务”,从而避免孩子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和父母、老师的对抗上。
3.小目标产生胜任感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无法获得胜任感,是因为目标过于模糊导致的。当学习目标模糊的时候,就像是面对一栋高楼,总觉得自己怎么走都难以达到顶楼,因此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面对一个问题,要引导孩子先将目标具体化,比如“期末的时候数学考到XX分”;再将这个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目标,比如“月测验的时候不低于XX分”;然后再把小目标变成每天要做的学习任务,比如“课前预习”“课后随堂测验的过后,要把做错的题目记录在错题本上,及时订正,并弄清楚答错的原因”等。在孩子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加上父母的鼓励和肯定,孩子就会逐渐从“好难啊,我好像做不到”变成“我能行,我可以做好”。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们激励孩子的时候,不要让奖励这种外部激励变成主导。孩子努力达成目标,不是为了获得这些奖励,而是感受完成目标时的美好体验,确认自己有能力,从而获得胜任感。
4.鼓励孩子探索新事物
当孩子对一个新事物表现出好奇时,不要阻止他们,而是鼓励他们去探索。在探索新事物的过程中,孩子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在探索户外自然环境时,孩子可能会遇到辨别方向的问题,或者在探索新的手工制作时,会遇到材料搭配不当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需要独立思考,寻找解决方案。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学习内驱力非常重要。因为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运用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克服,而不是轻易放弃。
此外,成功地探索新事物会给孩子带来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自信心的提升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去探索更多的新事物,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5.培养孩子正确的挫折观
当孩子在学习中遭遇失败时,父母们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比如孩子考试失利,要和孩子一起分析是知识掌握不牢、考试技巧不足还是其他原因,让孩子明白失败是学习过程中正常的一部分,而不是对他们能力的否定。
此外父母们也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长期任务来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比如鼓励孩子挑战在几个月内学会弹奏一首有一定难度的曲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遇到识谱困难、指法不熟练等诸多问题。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将曲子分解成一个个小段落,逐一攻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乐理知识,还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演奏技能。逐步克服困难并坚持下来这一过程,会让孩子变得更有韧性,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