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完年后觉得更累了?

[发布时间] 2025-02-08    [来源] 心灵广雅    [作者] 心灵广雅    [浏览次数]:69

春节,本应是阖家团圆、放松身心的美好时光,可当假期结束,不少人却发现自己面对学习和工作时,非但没有满血复活,反而疲惫感爆棚。

当代人过年后面对学习和工作反而更累,这种疲惫感不仅仅是生理性调整问题,核心原因更是在于心理资源的失衡与再适应障碍。


1.认知失调引发的心理内耗

1)假期模式与工作模式的冲突

假期中形成的松弛认知框架(如随意作息、低责任感等)与假期结束后学习、工作的高压框架(严守时间观念、高效执行等)产生剧烈冲突。大脑需要消耗额外能量重构认知模式,导致疲惫感倍增。

就像是假期每天睡到自然醒,假期结束后如果需要强迫自己早起,我们的前额叶皮层就需要持续抑制“再睡一会”的冲动,这种自我控制会快速消耗我们的意志力资源,让我们在开始学习和工作时感到疲惫。

2)未完成事件的“蔡格尼克效应”

如果假期前制定的学习计划或工作计划未完成,那这些“未闭合任务”会持续占据我们的心理内存,引发焦虑和自我谴责,会对我们形成隐形认知负担,进而加重疲惫感。


2.多巴胺系统的“戒断性疲劳”

1)快乐阈值的失衡

春节期间高频的愉悦刺激(聚会、游戏、短视频)使我们的多巴胺分泌处于高位,假期结束后面对学习和工作,我们的大脑奖赏系统产生“相对剥夺感”,类似于成瘾戒断时的动力缺失状态。

2)动机类型的强制转换

假期中,我们的行为大多以内在动机主导(做自己喜欢的事)为主,假期结束后,面对学习和工作,需要我们被迫切换为外在动机驱动(完成学习、工作计划),这种动机源的突变会削弱我们的行动效能感,同样也加重我们的疲惫感。


3.情绪调节资源的“过载——枯竭”循环

1)社交情绪劳动透支

春节期间,我们需要走亲访友,在这种密集社交中需要持续进行情绪劳动,而在面对学习和工作后,我们的情绪调节资源往往尚未恢复,因此面对学习和工作压力更容易情绪衰竭。

2)决策疲劳的累积效应

假期中,我们往往处于“无目标状态”,当假期结束,突然转入学习和工作的“高频决策模式”时,我们的大脑决策相关脑区(背外侧前额叶)也会因超负荷而产生保护性抑制,如面对相同的学习和工作内容,我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省力方案而非最优方案。


4.自我认知的“对比震荡”

1)社会比较引发的自我怀疑

春节期间,我们更容易接收到同龄人成就信息(期末成绩、年级排名、升职、买房、留学等),这些信息会激活我们的上行社会比较机制,当别人比我们更加优秀的时候,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就会被削弱,在开始学习和工作后也更易陷入“努力无效”的消极预期,降低我们的学习、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完美期望与现实的反差

在春节过后,各大媒体和营销号会相继开始讨论“新年计划”“新年目标”等话题。在这种“新年新开始氛围下,也同样会让我们对新一年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不切实际的高期待(如今年我要养成良好的运动和学习习惯),当现实进展缓慢时,认知灵活性不足的人就会出现适应不良,进而产生焦虑情绪,增加心理疲惫感


当我们出现疲惫感的时候,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应对和缓解:

1.渐进式认知重启

在出现疲惫感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15分钟专注法”过渡。比如在开始学习或工作的首日,我们只安排415分钟微任务(如整理桌面、安排学习、工作计划、回复简单邮件等),逐步激活我们的学习、工作认知模式


2.多巴胺再平衡策略

如果感到疲惫,面对学习和工作出现拖延情况,我们可以在学习和工作任务中植入小愉悦点(如完成相应的学习计划、工作任务后听喜欢的音乐),通过自主性奖励重建奖赏回路,增加我们学习、工作内驱力


3.记录学习和工作中的成就

可以通过记录学习和工作中的成就,来帮助我们缓解社会比较引起的自我怀疑和焦虑情绪。每天记录3件在学习、工作中的微小进展(如整理了书桌、完成了第一阶段学习计划、优化了1个表格公式等),用学习和工作中具体的证据对冲抽象比较带来的焦虑


4.情绪资源分区管理

如果学习和工作中总是感到很沮丧或情绪激动,难以进入学习、工作状态,我们可以采用“情绪抽屉法”来缓解这种感受。在学习之前或上班路上,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把这些情绪锁进抽屉,等到学习结束或下班后再打开,帮助自己建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心理边界


疲惫是我们身体发出的“系统重置信号”,与其对抗疲惫,不如利用它重构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节奏。把春节后的2周作为年度调整期,通过观察疲惫来源(如总是下午3点崩溃=需要调整饮食结构或小睡),逐步建立可持续的精力管理方案,反而能帮我们获得比年前更高效的学习和工作状态。


Copyright 2018 广雅云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主办:广雅云科技    桃李在线
鄂ICP备17013257号-1   鄂公网安备4201110200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