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悲伤相处?

[发布时间] 2025-03-21    [来源] 心灵广雅    [作者] 心灵广雅    [浏览次数]:16

总有那么一段时间,情绪总是很低落,悲伤像细密的散不去的浓雾,萦绕在生活的角角落落。

忙碌的时候不开心,休息的时候也不开心,甜甜的奶茶变得齁甜,好吃的饭菜变得味同嚼蜡,没有爱好,也不想出门……

偶尔也有开心的时候,和朋友出去逛公园、晒太阳,但是这种开心就像是被注入了药剂,短暂的药效过后,又恢复到了原来被悲伤萦绕的状态里。不知道多久才能恢复,也不知道该如何与之相处。


一、我们都在误解悲伤

心理学教授苏珊·大卫在《情绪敏捷》中指出,当代社会存在严重的“积极暴政”——我们像躲避瘟疫般逃避负面情绪,却不知道这种逃避正在制造更大的心理灾难。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强行抑制悲伤时,杏仁核的活跃度会增强300%,前额叶皮层会因此超负荷运转。就像往高压锅里不断添火,最终要么让情绪阀门崩裂喷发,要么使整个心理系统因过度耗能而瘫痪。

那些被锁进“情绪地下室”的悲伤不会消失,它们会蔓延在我们心里,缠绕着我们的内心,缓慢生长,直到透不进来一丝光亮。就像作家蒋方舟说的:“我们太擅长给情绪贴标签,却忘了情绪本身才是生命最诚实的语言。


二、让悲伤在身体里着陆

我们的情绪和感受应当是流动的,是会随着外界事物的变化而随之变化的,当我们在面对悲伤情绪的时候,首先是要看见和承认悲伤的存在。正如山涧的溪流不会因岩石阻挡而停滞,人的情感也需要在接纳与释放中完成自然的循环。试图用理性筑起堤坝阻挡悲伤,只会让情绪的暗流在内心深处淤积成潭,最终在某个脆弱的时刻倾泻而出,冲垮心灵的防线。

研究表明,越是清晰地命名和观察悲伤的具体形态——或许是失去后的空洞感,或许是挫败时的无力感,甚至是无来由的阴郁迷雾——就越能消解它的压迫性。就像古人在二十四节气中记录物候变迁,当我们以观察者的姿态注视悲伤的纹理时,会发现它并非凝固的顽石,而是带着特殊质感的云絮,终将在生命的气流中改变形状。


三、看到悲伤背后隐藏的生命力

梵高在创作《星月夜》前经历了人生最黑暗的时期,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我的心里有很多废墟,但废墟里开出了向日葵。”而存在主义治疗师也会邀请来访者绘制“悲伤地图”,因为那些被泪水浸润的角落,往往标记着我们生命最重要的价值坐标。

悲伤的情绪背后也隐藏着我们的生命力:在没有考好的沮丧中大概隐藏着对获得成功的原始渴望;在朋友决裂缝隙中,或许能照见童年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在对人生的迷茫和思考中,可能蕴含着自我觉察和探索的能量纽约大学心理学家曾跟踪调查500名丧亲者,发现那些愿意与悲伤对话的人,3年后普遍展现出更强的心理弹性与共情能力。


四、重建情绪调整系统

在被悲伤情绪笼罩的时候,不必强求自己立刻快乐起来,允许自己有情绪“反渗期”。在此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心理应急包”——可以是和亲密的人吐槽,可以是去菜市场走走,感受生活的烟火气,也可以是盖上被子蒙起头来大哭一场。

在被悲伤淹没时,也可以每天给自己设定最小行动单元。例如,今天只需要整理床头柜,明天可以走到信箱取报纸。这些微小的动作,可以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掌控,也能帮助我们重建内心的秩序


当某天我们下意识把「我完了」说成「我在修复中」,就会明白那些与悲伤贴身共处的日夜,早已把斑驳的裂痕编织成独特的生命纹路。


Copyright 2018 广雅云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主办:广雅云科技    桃李在线
鄂ICP备17013257号-1   鄂公网安备4201110200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