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源缺失下的县乡中小学生心理困境

[发布时间] 2025-03-26    [来源] 心灵广雅    [作者] 心灵广雅    [浏览次数]:13

2021,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乡村儿童的抑郁检出率为25.2%,焦虑检出率为25.7%。其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风险更大:抑郁检出率为28.5%,过度焦虑检出率为27.7%,均高于非留守儿童。

那么,是什么导致县城和乡镇中小学生出现这样的心理困境呢?


1.缺少心理健康老师及正规的心理治疗资源

县城和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匮乏正在形成系统性困境。由于专业师资短缺,约70%县城和乡镇学校无法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当学生出现自伤倾向、社交障碍等严重心理危机时,教师群体普遍缺乏专业识别能力和干预手段,导致问题在萌芽阶段被忽视

此外,心理教师短缺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化,多数学校仅通过零星讲座开展教育,难以建立持续的心理韧性培养体系。

留守儿童群体在此环境下尤为脆弱。中科院《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中部某县留守儿童情绪异常检出率61.8%,但仅有不足10%获得专业疏导。长期积压的心理压力往往转化为网络沉或校园暴力,甚至部分学生通过自残缓解痛苦,因缺乏科学引导形成创伤性心理模式。


2.周围环境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忽视

由于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正规的心理治疗来源,导致学生周围的环境,在面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都普遍存在理解偏差或忽视问题。

首先,是将心理咨询等同于“精神疾病治疗”,这会增加学生的病耻感,降低学生求助意愿。此外,由于缺少专业的心理治疗资源,周围环境也会将学生常见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简单归类为“性格问题”或“青春期叛逆”。这就导致学生在向外求助时,很难获得有效的帮助和支持,甚至容易遭受指责或暴力阻止

这也让部分学生在情绪崩溃时,倾向于选择自我压抑而非求助。这些未被疏导的情绪压力转化为学生的厌学、网络沉迷、吸烟、校园暴力或自伤自残等外显行为,形成创伤循环。


3.家庭支撑的断裂

家庭支持的断裂也是县城和乡镇学生心理危机的核心诱因之一。

经济欠发达的县城和乡镇,留守儿童占比居高不下。父母长期缺位,很多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隔代抚养,在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孩子很难获得来自父母的支持和陪伴,这就导致亲子情感联结脆弱

而部分家长即使陪在孩子身边,也由于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偏差,更是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二次伤害”。比如将孩子的情绪异常视为“丢脸”,拒绝寻求专业帮助,甚至以打骂等方式强行压制。这使得家庭从本应为孩子提供庇护的港湾异化为心理创伤的源头。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危机具有代际传递性。缺乏心理支持的中小学生在成年后,往往难以构建健康的家庭关系,进而将创伤传递给下一代,形成恶性循环。


真正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努力。但作为监护人,家长在孩子心理健康维护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自身需要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等同于精神疾病”,同时多关注孩子的学校生活,如果家长外出务工,尽量在固定的时间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给予孩子关心和陪伴。

改变需要时间,但如果每个家长都愿意为了孩子去关注、了解和改变,那么孩子周围的环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理解和包容孩子的声音也会增多,这对于县城和乡镇学生来说,也能有效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在孩子出现心理困扰时,不至于陷入孤立无援当中。


Copyright 2018 广雅云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主办:广雅云科技    桃李在线
鄂ICP备17013257号-1   鄂公网安备4201110200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