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旦进入青春期,就像变了一个人。
曾经在自己面前叽叽喳喳什么都想要分享的小孩,突然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告诉自己不可以翻看他的书包和日记,不可以进入他的房间……那个曾经无话不谈的孩子,不知何时筑起了沉默的高墙,只给自己留了一个需要敲门才能进入的“小门”,至于让不让进,还要看小孩的心情。
1.为什么孩子开始“叛逆”了?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寻找和建立自我认同是这一时期的关键成长任务。也就是说,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生理和心理逐步发育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会逐渐增强。
在孩子心里,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不必事事都听从父母的安排。而这时候的父母,如果依旧拿他们当小孩子对待,事事都想安排和交代,孩子往往不会接受,甚至产生巨大的抗拒情绪,以此来维护他们的自我意识。
2.面对孩子“叛逆”,父母该怎么做?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当个体感受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自我成长的力量就会自然觉醒。这种关注不是放任,而是以全然接纳的姿态,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基于此理念的‘非指导性对话’,可以运用在家长和青春期孩子的沟通当中,让孩子知道永远有人理解他的视角,看见他的努力,尊重他的节奏。
(1)“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
当孩子的书桌上突然多了一封带着精致花纹的信封的时候,当和孩子关系要好的朋友突然开始不联系了的时候……父母们会出于担心,本能地想要给予关心,问出那句“为什么”和“怎么了”。
父母的关心没有错,但沟通的话术很重要。如果一开始就带着质疑和指责的语气,那无异于火上浇油。平静地问一句“收拾书桌的时候看到了一封信(和xx是发生矛盾了吗),愿意和我说说你的想法和感受吗?”将评判转化为观察,把对抗转化为联结。
(2)“你希望怎么解决?”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父母常扮演人生导航员的角色。但当孩子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这种帮助反而可能成为束缚。神经影像学研究证实,当青少年自主制定计划时,大脑基底核会释放大量多巴胺,这种愉悦感会提升执行意愿。
所以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不妨大胆地问一句“你希望怎么解决?”让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孩子一点点讨论可行性和可能性。或者提出自己的建议,再问孩子一句“你倾向于哪种解决方案?”而不是强硬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3)“需要我提供什么支持?”
这是最易被误解也最需智慧的问题。有的父母担忧:“如果孩子说不需要,我该如何是好?” 其实保留“不需要”的选项,恰恰也是建立信任的关键。就像学步儿童总要挣脱父母的手掌,又在踉跄时自然回望——安全依恋的本质,是确信父母的支持永远在场,而非时刻被控制。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选择权,哪怕他们今天选择“暂时不需要”,也会记得黑暗中有盏灯始终为自己亮着。
在沟通过程中,如果孩子说出幼稚的方案,我们要看见其中蕴含的思考萌芽;如果感觉情绪再次失控,不妨用“我们需要暂停十分钟吗?”来替代指责。
二十年后,孩子们不会记得某次考试分数,但会永远珍藏这样的瞬间:当外界都在质疑他们的选择时,有人温柔而坚定地问:“你希望如何书写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