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孩子未经允许拿了别人的东西,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震惊、愤怒和担忧:“孩子是不是学坏了?” 然而,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偷窃”行为背后,常常隐藏着复杂的心理需求和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远非简单的“品性不良”可以概括。
1.为什么孩子会“偷东西”
(1)认知发展阶段限制(多见于学龄前及低年级儿童)
首先,就是孩子物权概念模糊。7岁以下儿童的大脑前额叶(负责规则理解和自控)发育不成熟,对“所有权”概念理解不清。他们容易将“我想要”等同于“我可以拿”,无法真正理解“偷窃”的含义及其社会规则。
其次,是自我中心思维。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年幼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思考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完全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他们可能知道东西是别人的,但无法深刻体会物主丢失东西的感受。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延迟满足能力弱。孩子无法控制自己即时的冲动和欲望,难以等待通过正当途径(如请求、存钱)获得想要的东西。
(2)未被满足的情感与心理需求
一方面,孩子可能是为了寻求关注。当孩子长期感到被忽视,如父母忙于工作、弟妹出生等,他们可能发现“偷东西”可以迅速引发父母强烈的关注,即使是愤怒和惩罚。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与报复。如果孩子感到被不公平对待、受伤或无力反抗(如遭受严厉管教、被同伴欺负),“偷窃”可能成为一种扭曲的表达方式,用以伤害他人(物主或失望的父母)或试图找回控制感。
(3)社会环境与同伴影响
同伴压力或群体认同导致的。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和青少年,为了融入某个小团体、证明自己的“胆量”或获得同伴认可,可能迫于压力参与群体性的偷窃行为。
受到物质价值的符号化扭曲影响。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环境中,孩子容易将拥有特定物品(如名牌服饰、电子产品)视为个人价值、社会地位或群体认同的象征,而非物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这种“物即身份”的认知偏差,会让他们过度追求物品带来的身份标签,从而模糊甚至忽略获取方式的正当性。
2.如何科学引导
(1)3-6岁幼儿:建立概念,清晰规则
这一阶段的孩子,物权概念模糊,思维上也多以自我为中心,延迟满足能力弱,他们也不能理解“偷盗”的道德含义。父母在引导的时候,需要将重点放在建立物品归属概念、设定清晰的行为规则上,但要避免使用“偷”等道德标签对孩子进行行为批判。具体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平静归还:发现后,立即但平静地带孩子(或陪同孩子)将物品归还给物主。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解释:“这是XX的玩具/铅笔,它属于XX,我们需要把铅笔还给他。”
·角色扮演与绘本教育:家长可以利用故事绘本和角色扮演游戏,帮助孩子理解“你的”“我的”“大家的”“借用”“分享”“需要先问”等概念的区别和含义。
·设定清晰的家庭规则:明确告知孩子哪些东西可以自由拿取(如自己的玩具),哪些东西需要先询问(如爸爸妈妈的钱包、手机,超市里的商品,别人的玩具等)。规则要具体、一致。
(2)7-12岁儿童:培养责任与共情,关注孩子的需求
这一阶段的孩子能够理解物品的所有权和规则,共情能力正在发展,重视公平,开始有较强的同伴关系需求。行为背后可能有具体的情感诉求,比如寻求关注、同伴压力、希望通过某个特定的物品来获得大家的认可、羡慕等。父母在引导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和责任感,让孩子承担行为的自然后果,同时深入沟通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教会孩子替代解决方案。具体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引导共情:父母可以平静地询问孩子:“想象一下,如果你最喜欢的那个玩具/卡片不见了,你会有什么感觉?”帮助孩子理解物主的感受。
·承担行为后果:必须要求孩子归还物品或进行等价赔偿。赔偿金应来源于孩子的零花钱,或通过额外的家务劳动赚取。必须要求孩子向物主进行真诚的道歉,家长可陪同支持(如提供安全环境、给予鼓励),但不能代替孩子道歉。这个过程是学习责任的关键。
·深入沟通原因:在情绪稳定后,家长可以以非批判的态度询问孩子:“能告诉我,当时为什么想拿这个吗?”认真倾听孩子的解释,尝试理解孩子背后的需求,是真的很想要那个东西?是感到生气或委屈?是朋友让他这么做的?
·探讨替代方案:与孩子一起讨论,下次遇到同样的渴望、压力或情绪时,可以怎么做才正确且有效。例如:直接表达“我很喜欢你的XX,能借我看看/告诉我哪里买的吗?”;练习拒绝,在朋友引导的时候能说“不,那样做不对,我不想偷东西”;或者制定存钱购买计划等。
父母在引导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核心原则:
·保持冷静,避免公开羞辱:愤怒和羞辱会引发孩子的恐惧和防御,阻碍沟通和反思。尽量私下、平静地处理。
·聚焦行为,而非人格攻击:批评行为“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而非人格“你是个小偷/坏孩子”。后者会严重伤害自尊,固化负面标签。
·强调信任的重要性及重建 明确告知行为破坏了信任,同时表达相信孩子有能力改正,并说明如何通过负责任的行为重建信任。
·满足正当需求,提供替代方案:如果孩子是渴望某物,探讨通过零花钱储蓄、家务劳动等正当途径获得。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增加积极关注和陪伴。
·家校沟通与合作:如果发生在学校,与老师保持良好沟通,了解情况,协同采取一致的教育措施。
孩子的“偷拿”行为是一个需要家长耐心解读的“信号”,而非简单的道德审判。理解其背后的心理动因,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物权观念、道德内省能力和健康的问题解决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不良行为,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