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乐场的沙坑边,4岁的雅雅眼巴巴望着不远处嬉笑打闹的小伙伴,小手紧紧拽着妈妈的衣角,小声嘟囔:“妈妈,没人愿意和我玩……”
一年级的小宇回家后闷闷不乐,书包一扔:“我再也不要和小星做朋友了!他总是抢我的铅笔!”
幼儿园老师委婉告知:“小玉很乖,但集体活动时总是一个人安静地待着,很少主动加入其他小朋友。”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烦恼”,却是孩子世界里真实的社交风暴中心。当孩子说“没人跟我玩”“他们不喜欢我”时,那份失落和困惑,不亚于成人世界的社交挫败。早期的社交体验,是孩子心理健康、自我认知和人格发展的关键基石。 作为父母,我们要如何识别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又要如何帮助他们顺利成长?
1.哪些信号说明孩子遇到了社交困境?
首先是行为上,如果孩子出现退缩回避,比如在游乐场、班级活动等场合显得格格不入,拒绝参加集体游戏,或者在群体活动中,和其他小朋友互动困难,难以主动发起互动、不懂轮流和分享,过于霸道/顺从、频繁和同伴发生争吵/肢体冲突等,在陌生或社交场合,过于粘着父母、老师。这些行为都说明孩子社交并不顺利。
其次是在情绪上,孩子经常表示孤独、伤心,比如经常说“我没有朋友”“他们都不理我”等话。面对社交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或恐惧,比如说“我不想去幼儿园”“我害怕和大家一起玩”,在和同伴的互动中,情绪反应激烈,容易生气、沮丧、哭泣等。
父母在日常行为中,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变化,特别是环境转换(入园、入学)后的表现。当孩子出现社交困扰的时候,家长的首要任务是倾听孩子的表达和共情孩子,而不是急于解决问题或批判。
2.为什么孩子会出现社交困境?
(1)成长的必经阶段
低龄儿童容易出现“自我中心”视角,尤其是在学龄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我想玩就得给我玩”,这就导致他们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无法关注到别人。
同时,轮流、分享、合作、礼貌拒绝、表达需求、解决冲突等社交经验需要学习和练习,低龄儿童社交技能并不成熟,也会导致孩子社交受挫。
另外,太小的孩子词汇量不够、语言表达能力还处于发育阶段,因此会因为想表达却说不清楚,听不懂同伴到底想要说什么而造成误会。
(2)独特的气质
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在社交过程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如果孩子是内向或慢热的性格,在投入社交前可能需要更多的观察和安全感,因此被误解为“不合群”。如果孩子是高敏感型,对于同伴的语气、眼神以及环境等感受较为强烈,因此更容易感到不安或过度反应。如果孩子属于高能量型,旺盛的精力和表达方式,有时候会无意中冲撞到别人的安全界限,进而引发冲突,导致社交受挫。
(3)环境和经验导致
过往的经验和环境也会对孩子造成影响。比如孩子缺少和同龄孩子自由玩耍、互动的机会和经验,社交过程也会出现磕绊。如果家庭过度保护,比如限制孩子探索与冲突,或缺乏必要的引导,都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如果曾经经历过被嘲笑、拒绝或霸凌,也会导致孩子对社交产生恐惧,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不信任。另外,搬家、转学、进入新班级等环境发生变化,孩子需要重新建立社交网络,社交问题也会随之增多。
3.怎样帮助孩子提升社交技能?
(1)共情式倾听与情感确认
首先是“看见”与命名情绪,用语言描述出孩子经历的事情和感受。比如和孩子说“宝贝,看起来小星没让你加入游戏,你感到很难过/生气,是吗?”
其次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告诉孩子“被拒绝/玩具被抢走,感到难过/生气是很正常的,妈妈/爸爸理解你。”
(2)社交技能练习
父母在家的时候可以通过角色扮演、陪孩子看绘本/动画,让孩子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可以怎么做、说什么以及别人的反应和会获得什么结果。
角色扮演:找一些具体的场景,比如“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怎么说”“玩具被抢了怎么办”“如何礼貌拒绝”“发生冲突怎么解决”等,和孩子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引导孩子根据不同的情境表达自己的想法。
绘本/动画:父母可以选择一些社交类绘本,比如《我有友情要出租》《石头汤》《好朋友》《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等,和孩子一起读/看,并讨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说”“他为什么伤心了”等具体问题。
(3)搭建安全可控的社交阶梯
帮助孩子选择性格友好的小伙伴:家长可以邀请1-2个你认为性格比较友好、孩子相对熟悉的小朋友来家里玩。时间不宜过长,1到1.5小时最好,准备1-2个孩子感兴趣的合作性玩具/游戏,如拼图、搭积木、过家家等。孩子在玩的时候,家长可以在附近观察,只在冲突升级或孩子明确求助的时候,引导孩子们沟通解决,比如问孩子们“你们都想玩这个,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吗?”
事前“彩排”与事后“复盘”:活动前和孩子讨论:“今天广广要来家里玩,我们可以玩什么?”“如果你想玩雅雅的玩具,可以怎么说?”活动后轻松聊聊:“今天玩得开心吗?哪个游戏最好玩?”“有没有遇到什么小问题?下次我们可以试试什么方法?”
(4)发展兴趣特长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的兴趣爱好,然后提供相应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比如报名兴趣班、参加社区组织的相关活动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能提升技能,还能在与同好的互动中自然地学会分享、合作与沟通,逐渐积累社交经验,从而更顺利地融入集体。
4.哪些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
过度干预/包办:比如和孩子说“别怕,妈妈去帮你说!”“这个玩具我们不要了,爸爸给你买新的!”父母出发点是好的,但直接帮孩子解决,反而会剥夺孩子学习解决冲突的机会。
强迫社交:比如硬把孩子推向陌生人群或强迫他立刻加入游戏 ,告诉孩子“快去和小朋友玩啊,别黏着我!”这样做不但无法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传递出来的“被拒绝社交是不好的事情”的想法,反而会增加孩子的社交焦虑。
贴负面标签:比如直接告诉孩子“你就是太胆小了!” “你怎么老爱打人?” 直接根据结果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只会强化孩子的强化负面行为,打击孩子的自信。
横向比较:比如和孩子说“你看人家雅雅多会交朋友!” 这样不但不能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解决孩子的社交困境,反而会引发孩子的自卑和怨恨心理。
忽视或轻视:比如在孩子诉说自己的委屈时,和孩子说“小孩子闹着玩,别当真”“打打闹闹很正常,你自己打回去!”这样会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和支持,甚至可能错过干预时机或纵容不当行为。
孩子的社交之路,本就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探索旅程。摔倒、迷路、感到孤单,都是成长地图上必然出现的坐标。作为父母,我们无法替孩子扫平所有障碍,却能在孩子因为社交受挫而难过时,可以用耐心的倾听接住他们的情绪,用具体的引导代替包办,用鼓励的目光代替批判,让他们在试错中学会理解他人、表达自己,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交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