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拒绝这件简单的事,在一些亲子关系中如此艰难。小到必须吃妈妈认为的健康的蔬菜,大到不能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和工作,许多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充满了父母的“建议”。孩子的“自我意愿”与父母的“为你好”之间,发生了直接碰撞。拒绝,在一部分父母那里被翻译成了“否定我的付出”和“挑战我的权威”。
1.具体例子场景:
例子一:青少年早期(12-15岁)-“穿衣风格”
场景:冬天,妈妈觉得天气冷,拿出一件厚厚的羽绒服让女儿穿上。女儿看了一眼说:“我不穿这个,太丑了,像米其林轮胎人。我穿那件大衣就行。”
父母视角:
·“我这是为你的健康着想,怕你感冒生病。”
·“你宁愿冻得发抖也要臭美,分不清轻重缓急。”
·“我花钱给你买的衣服,你竟然嫌弃它丑,真是不懂事。”
最终解读:孩子的拒绝=不懂事+不珍惜我的付出+不接受我的关心+跟我作对
孩子的真实想法:
·“我知道妈妈是关心我,但我真的不冷,穿那件大衣足够了,而且好看多了。”
·“在学校穿得太奇怪会被起绰号,这关系到我的形象和社交。”
·“我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决定穿什么。”
真实意图:并非不认可妈妈的关心+表达个人审美+对自我的保护+寻求自主权。
例子二:青少年往期(16-18岁)-“社交活动”
场景:周六晚上,同学过生日邀请大家去KTV聚会。孩子向父母提出请求。父亲立刻拒绝:“不行!晚上去那种地方不安全,而且都是一群孩子,出了事怎么办?在家好好学习。”
孩子的反应:“为什么不行?我同学都去!你们从来就不让我参加集体活动,把我当囚犯一样!”
父母视角:
·“KTV环境复杂,晚上出行不安全,我这是为你好。”
·“‘我同学都去’这种话就是在攀比和施加压力,我更不能让步。”
·“你居然说‘我们拿你当囚犯’,这完全是对父母的不尊重和公然对抗。”
最终解读:孩子的请求=接触危险;孩子的争辩=顶嘴+不懂感恩+激烈对抗。
孩子的真实想法:
·“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缺席可能会让我在班里被边缘化。我需要正常的社交来维系我的同伴关系。”
·“我知道父母是担心我,但我也希望他们能够信任我,我长大了,可以保护好自己。”
真实意图:渴望同龄人认同+通过社交维系同伴关系+寻求父母的信任。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孩子的“拒绝”在本质上很少是真正的“对抗”。它更多是一种成长的信号,是自己和父母沟通的尝试,也是自己需要“被信任”的表达。
长期无法表达拒绝的孩子,往往会由于自己的“拒绝”不被看见和重视,从而认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压抑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会导致难以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
同时,由于长期缺乏独立思考和做决定的机会,当他们需要独自面对选择时也往往会表现出犹豫和焦虑,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无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此外,长期压抑的情绪也会导致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沉迷网络、逃学等,以此来反抗父母的控制,进而导致亲子关系破裂。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理解偏差?
(1)权力结构的惯性
在孩子幼年时,父母是绝对的权威和照顾者,习惯了“发出指令-孩子服从”的模式。当孩子开始有自己的主见时,这种模式的打破会让父母感到失控和不适应,他们更容易将之解读为“挑战权威”而非“表达自我”。
(2)爱与焦虑的投射
父母的爱常常伴随着深深的焦虑,“我怕你吃亏/走弯路/受伤害”。因此,他们的建议和指令背后,是强烈的保护欲。孩子的拒绝在他们看来,不仅是拒绝一个建议,更是拒绝了他们的保护和爱,等于将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
(3)代际认知差异
父母的经验来自于他们的过去,而孩子生活在当下,面向未来。父母认为“正确”的道路,比如稳定工作、早点结婚等,在孩子看来可能已是过时的“枷锁”。这种对世界根本认知的不同,导致双方对“拒绝”的理解完全不同。
(4)沟通方式的错位
青少年和成年初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高涨但情绪管理能力可能不足,拒绝的方式往往简单、生硬甚至带有情绪,比如:“烦死了”“你们不懂"“就不”等。这种沟通方式极易被父母理解为挑衅和对抗。
3.如何调整这种亲子关系
对孩子而言,要学会“温暖地拒绝”。先肯定父母的初衷,比如“谢谢妈,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再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比如“但我真的饱了/不冷”,最后提供折中方案,比如“我多吃一点其他的菜行吗?”。态度温和,立场坚定。
对父母而言,要完成从“控制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区分“关心”与“控制”,问自己:这究竟是为孩子好,还是为我的安心?倾听孩子“不”背后的成长需求,而非视为挑战。用“信任”代替“恐惧”,允许孩子在安全范围内试错,让他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最终,亲子关系是一场关于爱和放手的修行。父母需要克服内心的焦虑,孩子需要学会负责任的沟通,双方才能在“拒绝”中看到彼此的真实,而非想象中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