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眼里,“不一样”为何成了一种冒险?

[发布时间] 2025-09-05    [来源] 心灵广雅    [作者] 心灵广雅    [浏览次数]:7

-“妈妈,我想要那个带闪灯的文具盒!”

-“你已经有一个文具盒了,买那么多做什么?”

-“大家的都带闪灯,我也想要那样的。”

这样的对话,是否经常出现在您和孩子的日常中?开学没多久,新的“潮流”又在班级里蔓延开来——可能是某种特定款式的文具,可能是某个动漫人物的卡片,也可能是突然流行起来的游戏规则。在小学生群体中,“人云亦云”或者说“盲从”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1.盲从心理在小学生中的主要表现

·物质消费上“他有了最新的奥特曼卡片/艾莎公主裙,我也想要!” 小学生会强烈要求购买其他同学都拥有的玩具、文具、衣物等,以此获得群体认同感,避免被排斥。

·行为模仿上:课间游戏、口头禅,甚至是一些不良行为(如给同学起外号、孤立某个同学)。如果一个有影响力的孩子开始做某件事,其他孩子往往会迅速效仿。

·观点判断上: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或者是社交中,经常会出现“同桌选A,那我也选A”或“好的好朋友觉得没问题,那我也没问题”的情况。即使自己有不同想法,也因害怕出错或被嘲笑而选择沉默和跟随。

·社交选择上:在“选边站队”时尤为明显。例如,当班里大多数孩子都不和某个同学玩时,即使有个别孩子想和他玩,也可能会因为怕被孤立而选择跟随大众,一起孤立该同学。

很多家长将此简单归咎于孩子“没主见”,但实际上,盲从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心理原因。


2.孩子为什么会盲从?

1)认知发展阶段的限制

7-11岁的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独立思考对他们来说还很“费劲”。跟随他人判断,成了一条更“省力”的路径。

同时,儿童的自我概念(我是谁?我喜欢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比较中形成的。在自我意识不够稳固的时期,通过“和别人一样”来确认自己是群体的一员,是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2)归属感的强烈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归属与爱的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对小学生而言,学校和朋友是他们最重要的社交圈子。被群体排斥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惩罚。为了融入集体,避免成为“异类”或被“霸凌”的对象,顺从群体规范就成了最安全的选择。这种对社交风险的规避,是盲从行为的强大驱动力。

3)权威崇拜心理

老师在小学生心中是绝对的权威。他们往往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不加批判地接受老师的每一句话。同时,在同龄人中,那些更有自信、更外向、更有领导力或更早熟的孩子会成为意见领袖。其他孩子会崇拜并模仿他们的言行,以获得其认可和保护。

4)家庭与环境的影响

如果家长平时过于包办代替,很少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孩子自然难以发展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社会文化中的“从众”倾向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3.盲从具有两面性

盲从会抑制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抹杀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还容易让孩子习得如欺凌、作弊等不良行为。同时,盲从还会让孩子的自我价值建立在外部认可上,一旦失去群体认同,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自卑感。

但同时,盲从也有其积极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快速适应学校环境,学习社会规则和规范,以及获得群体安全感和社会支持,减少因特立独行而带来的社交压力和焦虑。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孩子在“合群”与“独立”之间找到平衡点。


4.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

1)培养批判性思维,多问“为什么”

当孩子提出“大家都有”的要求时,不要立即否定或同意,而是引导他们思考:

-“你为什么觉得需要这个?”

-“如果没有它,会怎么样?”

-“你喜欢它的什么地方?”

2)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

发现并赞美孩子的独特之处:“你的画颜色搭配很有创意”“你这个想法很特别”。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不在于“和别人一样”,而在于成为最好的自己。

3)创造安全表达的环境

在家里和班级中营造“说错没关系”的氛围,鼓励孩子表达不同意见。可以设立“家庭讨论时间”,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发表观点。

4)教授拒绝的技巧

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教孩子如何礼貌而坚定地说“不”。比如:“我知道你们觉得这样好玩,但我不想参加,因为我觉得可能会有人受伤。”

5)给予有限选择的机会

从小事开始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今天是穿蓝色衣服还是红色?”“周末想去公园还是图书馆?”让孩子练习为自己做主。

6)家长以身作则

在日常生活中展示独立思考的过程:“我看到广告上说这个产品很好,但我想查查更多的用户评价再做决定。”孩子通过观察来学习。


孩子的盲从心理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自然阶段,是他们学习社会化的方式之一。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不需要为此过度焦虑,但需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引导。真正的教育目标不是要培养一个特立独行、处处与大家作对的孩子,而是要培养一个既能够融入集体,又能够保持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下次当孩子再次因为“大家都有”而提出要求时,或许我们可以先放下说教的心态,借此机会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背后的原因,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真实需求。


Copyright 2018 广雅云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主办:广雅云科技    桃李在线
鄂ICP备17013257号-1   鄂公网安备4201110200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