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近怎么了?问他什么都不说,动不动就发脾气。”
-“成绩下滑得厉害,整天没精打采,是不是晚上偷偷玩手机没睡好?”
这些抱怨在许多高中生家庭中并不陌生。我们常常将其归咎于“青春期叛逆”或“学业压力大”,并期望时间能自然解决一切。然而,在这些现象背后,可能是“焦虑/抑郁”导致的。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将抑郁症比喻为“黑狗”,称其如野兽般悄然而至,干扰我们的日常活动,吞噬生活乐趣,让我们活力丧失、记忆力衰退,甚至是引发自伤倾向或自杀念头。
这并非孩子的过错或性格缺陷,也绝非简单的“想开点”就能解决。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会识别那些微妙的早期信号,用理解与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摆脱“黑狗”,走出迷雾。
1.识别信号:听懂孩子无声的“求救”
孩子的求助往往不是直接说出口的“我很痛苦”,而是通过情绪、行为和身体的变化来表达。以下信号如果持续出现(如超过两周)且显著影响了孩子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就需要我们格外留心:
(1)情绪变化:
·持续低落:情绪似乎被灰色笼罩,经常流露出沮丧、空虚、易哭或莫名烦躁。
·易怒冲动:对家人尤其缺乏耐心,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强烈的情绪爆发。
·绝望感:言语中充满“没意思”“我做不到”“未来没希望”等无助感。
(2)兴趣与行为改变:
·兴趣丧失:对以往热爱的运动、爱好、社交活动突然提不起任何兴趣。
·社交退缩:远离朋友和家人,将所有空闲时间用于独处,拒绝沟通。
·精力耗竭:即使睡眠时间很长,也总是抱怨疲劳、无力,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3)认知功能下降:
·注意力涣散:很难集中精力听课、完成作业,记忆力似乎也变差了。
·成绩滑坡:努力程度未减,但学习效率和成绩出现明显且持续的下滑。
·自我否定:过度自责,将失败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毫无价值。
(4)生理状况异常:
·睡眠紊乱:失眠(难以入睡、早醒)或过度嗜睡。
·食欲剧变:食欲显著减退或出现暴饮暴食,体重在一个月内明显增减。
·莫名病痛:频繁抱怨头痛、胃痛等,但医学检查又查不出明确原因。
(5)最危险的信号——谈论死亡:
这是必须立即、严肃对待的警报。如果孩子直接或间接地提及“死了就好了”“活着太累了”,或在网络、日记中写下与死亡、自杀相关的内容,请务必认识到这是极度痛苦的呐喊,绝非玩笑或威胁。
2.摒弃错误想法,科学看待抑郁症
在采取行动前,我们需先扫清认知上的障碍: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和头疼、腹痛是一样的。
错误想法一:“他就是太矫情/想太多”
正解:抑郁症是有着生理和心理基础的疾病,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衡是其重要成因之一,绝非性格脆弱或意志不坚。
错误想法二:“我们家条件挺好,他有什么可抑郁的?”
正解:抑郁症的成因复杂,是遗传、生理、心理与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就像感冒,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与外在条件没有必然联系。
错误想法三:“看心理医生很丢人”
正解:寻求专业帮助是负责任和勇敢的表现。心理问题与身体问题一样,都需要专业“医生”的介入。我们的理解和支持,是孩子能否卸下包袱、主动求助的关键。
3.家长如何应对与支持
(1)开启有效沟通——倾听重于说教
当孩子愿意开口时,家长要放下评判和说教的冲动,先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即使孩子说的内容在你看来微不足道,也要认真回应,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看见、被接纳。有时候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安全释放情绪的出口。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时,才会更愿意进一步敞开心扉,这是建立信任、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创造安全环境:选择一个孩子情绪相对平稳的时机,用温和、不评判的语气开启对话。例如:“我注意到你最近好像很不开心,我很担心你。你愿意和我说说吗?”
·专注倾听:放下手机,保持眼神接触。最重要的是听,而不是急于批评、建议或否定。让孩子感受到,他的任何感受在你这里都是被允许的。
·表达理解与接纳: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难受,谢谢你愿意告诉我。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陪着你。”这句话的力量远超想象。
(2)寻求专业帮助
当观察到孩子出现持续的异常信号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切勿因担心“被贴标签”而延误干预时机,就像身体生病需要看医生一样,心理层面的困扰同样需要专业人员的科学介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坚定地告诉孩子,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对自己负责的勇敢行为,家人会全程陪伴他们一起面对。
·温和提议并陪同:可以向孩子解释,心理辅导就像请一位“情绪教练”,帮助我们学习如何应对复杂的感受。主动提出陪同他一起去见学校的心理老师,或预约专业的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
·获得老师的支持:私下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共同为孩子建立支持性的环境,而不是给孩子贴上“问题”标签。同时,家长也可以咨询学校的心理老师,他们对青少年心理特点有一定了解,能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初步支持。
(3)提供持续的家庭支持
家庭支持是孩子对抗抑郁情绪的重要后盾,这种支持需要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保持耐心:康复是一个过程,可能会有反复。请避免说“你怎么还没好起来”之类的话。
·调整期望,减轻压力:暂时降低对学业的高要求,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未来一切的基础。
·陪伴与鼓励小进步:一起散步、听音乐、做一顿简单的饭。及时肯定孩子的任何一点努力,比如“今天你愿意和我一起散步,我很开心”。
·照顾好自己:支持一个情绪困扰的孩子对家长也是巨大的消耗。请务必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寻求伴侣、朋友或支持团体的帮助,只有您状态稳定,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
如果家长能够敏锐地识别信号并勇敢地正视问题,就已经为孩子迈出了最关键的第一步。寻求专业帮助并非意味着“失败”或“丢人”,它恰恰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赋能”。
这代表我们选择用最科学的方式来爱护孩子,帮助他学习与情绪共处,构建更坚韧的内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给予孩子的理解、耐心和稳定的陪伴,是任何药物和治疗都无法替代的良药。